【第138章】 东出武关_霸秦
追书网 > 霸秦 > 【第138章】 东出武关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38章】 东出武关

  申不害的哲学思想,是君主哲学,是政治哲学。这种哲学由道家的“天道无为”演化发展来,是他的法家“权术”思想的基础。申不害主“术”,但他所说的“术”,是在执行法的前提下使用的,而“法”又是用来巩固君主统治权的,因此他并不是不讲“法”与“势”的。

  关于君主的权势,申不害认识得很清楚。在战国诸侯争霸的情形下,君主**是最能集中全国力量的政权形式,也是争霸和自卫的最佳组织形式。他说:“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之。”令是权力的表现,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势”能。

  “权势”是君主实施独裁的本钱!

  申不害提出“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秤轻重。”为了说明“法”,他提出“正名责实”的理论。“正名”主张,首先由孔子提出。申不害吸收了这个主张,是名分等级,不得错乱。与孔子“正名”不同之处在于包括责任、分工的内涵。申不害提出“正名”的意义在于确定了“主处其大,臣处其细”的大原则,而且把这个原则具体化,即把名分按实际情况规定下来,然后进行任命,听取意见,检查监督。

  什么是“术”?申不害没有明确规定。“术”是君主的专有物,是驾驭驱使臣下的方法。“法”是公开的,是臣民的行动准则,而术却是隐藏在君主心中,专门对付大臣的。申不害说,“君如身,臣如手”。既然如此,君主仍要对付大臣是由复杂的社会斗争所决定的。

  春秋战国时,臣下弑君,酿成习气。

  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是如果帝王有错,满清时大臣会这样跟皇帝说:“皇上圣明,奴才以为此事该当如何如何,小小浅见,还望皇上定夺。”

  而满清之前地大臣们则会:“皇上就算要杀臣,臣也要斗胆直言。皇上肆意妄为,如此下去定然亡国!”

  而春秋战国时代的大臣却是:“王上有错,臣以为某君贤德,欲仕之……刀斧手何在?”

  因此,现实告诉申不害,君王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民众或敌国,而是来自亲密如手足一般的大臣。所以他一再告诫君主,对君臣关系要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不相信所有的大臣。申不害认为,君主有了势。定了法。其地位还不是稳固的,必须有两面之术,不然势与法就会变得威严而不受用,刻板而不通达。如果以术来联通势与法,就如虎添翼,无论动静,都会使臣下慑服。他的术分两类,一类是控制术,像前面提到的“正名责实”,就是讲规定职责。考校监督的。还有如君主以静治动地,无为而治的,这些属于领导管理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类是搞阴谋,耍手腕,弄权术。玩弄权术,当然不是自申不害开始,但他是第一个在理论上的系统研究者,这在官场的政治斗争中,很受历代统治者的喜爱。但从本质上说。无补于稳固政权。因为既然有驭臣之术。必有欺君之方,尔虞我诈。你争我斗,加剧了政权的不稳定性。申不害研究术,有正面的领导控制方法,也有阴谋诡计,我们现在不能说他是否道德,但可以说,他的思想和研究是可以启迪后人地。

  以上论述都是后世大学古代史必修课程,是后世学者对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革新变法中申不害其人其事所做出地中肯评价。

  正由于无敌对于申不害的“术治”立场有所了解,以此看起他的手书来尤为专注。

  手书当中,开篇并无卫鞅那般写些不咸不淡的游历见闻,而是直接切入主题,言道陇西之行见秦国官制六大弊端。其一是官吏太少,一个县城只有一个县令和十数名衙役,无法有效执行国府法令。二是警备力量缺乏,秦**制只在大县县城或城池要塞驻军,而各地乡村并无驻军,只以村正、里正、乡正来管理民事。三是陇西各地刀耕火种,农事不得其法,效率低下,秦国有专司法、水、工的三司曹丞,却无专事督察农事的农曹丞。四是陇西世族贵胄势力横行,与庶民百姓争水争地。五是陇西秦人只遵族规,不畏国法,好勇私斗,内耗民力。六是陇西各县女多男少,多为老残,少壮稀缺,长久以往,秦国将无可募之兵,可战之士。

  据此六大弊,申不害又逐一提出解决之道:一、官吏过少可以采用无敌原本就计划好的办法增加各县官吏,细化官吏职能;二、警备力量缺乏可设立护路、护水曹军(类民兵)以点盖面的策略投放各个乡村,使之覆盖全面,闲时可缉盗安民,战时可护守城池;农事需设专司官吏,推行畜耕、选拔良种,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三世族贵胄势力必须打压消弱,不得已之时须得拿出霹雳手段、杀鸡儆猴、或强制迁徙、或分散安置,将世族私地收归国有,决不可姑息;四推行新法,遏制秦人私斗之风,应以酷法惩戒,以儆效尤;男女比率失调之事可有国府颁布法令,鼓励青年男女成婚,青壮男子可多娶庶妻,生育子女多者可颁一定奖励。另需遏制贵族蓄养女奴之风气,凡至二十六岁仍未婚的健壮女子,可由官府强制指派男子成婚。手书看到一半,无敌忘形之下伸手击案叫好。相比卫鞅的强秦九策而言,申不害地谏策可谓说道点子上去了。卫鞅的策论,只适合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来研究,而申不害地建议则是直接就当前问题做出解决方案。

  增加官吏,细化政府职能;设立民兵,解决国内公共安全问题;推行农业科技化、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制定土地政策、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制定宪法、遏制犯罪;调整人口比率、提高生育率,等等这些都是无敌日程上正待逐步解决的问题。

  变法革新之事千头万绪,不是朝夕便可圆满解决的大事,一切且需从长计较。

  当下无敌也不唤书吏。执笔便给申不害回书一封。地。

  武关位于今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明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地少习山,南濒险要。

  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无敌此去韩国,名为迎亲,实为有所图谋。至此从武关而出。往东北走便入韩境。

  嬴无敌一年八月初一。秦公无敌迎亲大军出武关。

  武关之外三十哩处,通衢道旁,却是有五十名身着便服的秦军骑士整装待发。未及半刻,一身戎装地无敌策马上前,来到领头地那名骑士面前,将一根铜管递上:“阿壮,管中地图你须以性命护之,人在图在,人亡图毁,你可明白?”

  “主上。吴壮明白!”吴壮以拳击胸,应承道。

  无敌神色郑重,殷切吩咐道:“此去西南。以一年为限,务必寻到谷种。若苦寻无获,亦可将沿途所见之物种携回,须得细心记下详情。”

  吴壮答道:“是!吴壮定不辱命,必为主上寻回谷种。”

  无敌点点头,伸手紧紧握了握吴壮的肩头,这才喝道:“去吧!”

  吴壮此去。正是要去楚国西南之地地九夷部族(既中南半岛的泰、柬、越地区)为无敌寻找水稻谷种。

  相传。上古时代,是由神农氏教会先民种稻技术。由此可见。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家,而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当时约在商朝出现了“稻”这个字,不过只有类似“臼”字的字形,后来周朝时稻谷种植较为普及,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在金文当中,臼地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风打稻,用手舂米。至於“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点,上下三点,代表著米粒。后来将中间的点连起来,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而东汉许慎在其著作一本关于汉字的解说书《说文解字》中说到:“米,粟实也,像禾实之形。”

  后在汉字中也有将“粟米”称为“小米”,“稻米”为“大米”。透过文字记载,可以看出中国种稻的历史相当悠久是无容至疑的,但有不少学者依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种,亚洲有很多考古地点曾陆续发现了一些早期的稻谷。如1995年在中国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里,发现了四粒黄色的稻谷,测定年代为公元前一万年前,据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地稻谷。此外在长江下游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约7000年前地稻种残留物;广东英德出土的约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质体。然而,就无敌所了解到的情况,眼下稻谷的种植仅仅局限在南方沿海的吴越之地,关中秦地,包括魏国,并无大面积的稻谷种植。其主要原因就是南方的水稻品种无法适应关中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而种不活、产量低也是人们不愿去种植水稻地原因之一。

  也因如此,无敌这才萌生了派人前往中南半岛寻找占城稻的想法。吴壮手中的地图,也是无敌依靠模糊地记忆画出的草图。

  送别吴壮之后,由景监率领的三千人的观光采购团也迤逦起行,向楚国进发。

  景监此去,目的正是为阿森办置采购可以向西方输出的贵重货物,按照无敌的计划,现在是时候启动这条丝绸之路,作为一个窥探欧罗巴地窗口。当然,在窥探地同时,自我的保护措施也必要地,绝对不能搞出后世那种因为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而使得中国遭受数百年侵略,苦难深重、血泪悲惨地破事。

  为此,无敌特别命子岸、车英借助清理整顿秦国私奴市场的机会,秘密选拔出一批男女奴隶扣下送往陈仓老营,准备打造一支派往外域的特种部队。

  东出武关,一路向北,无敌驻马西望,目光停留在西北方向葱郁的群山之巅。

  群山之后,有两块肥沃的土地正等待着无敌率领大秦铁骑前去征服,这两块土地一块叫做“巴”,一块叫做“蜀”。

  锵啷一声,无敌拔出腰下的赤王剑,向身后的两万戎狄精骑喝道:“有我无敌,舍我其谁!”

  “有我无敌,舍我其谁!”两万铁骑齐声狂喝应和!

  喝声如雷,山摇地动,无敌一时心血来潮,童心大起,跟着呼道:“抢钱、抢粮、抢女人!”爬^,本章节由""首发

  请收藏本站:https://www.zhuishu9.cc。追书网手机版:https://m.zhuishu9.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